求是:论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绿色低碳的小城镇集群

发布时间:2020-06-30 00:00  点击:6751  来源:四川拓展清洁发展机制服务中心

  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要根据重庆的特殊市情,树立城镇集群发展理念,各城镇要科学定位,合理分工。特别要着力提高各层级间的关联度和互补性,使城镇集群各层级、各单元梯次承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笔者认为,这一思路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重庆的小城镇建设实际,为重庆村镇工作指明了方向。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发展道路,特别应着力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统筹城乡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城镇集群

  市委书记孙政才同志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稳增长的最大动力,也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然选择。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异很大,二元结构较为明显,统筹城乡建设和推进城镇化的任务繁重而艰巨。直辖以来,重庆市大力推进村镇建设,先后创新发展出示范镇、中心镇、巴渝新居、农民新村等村镇建设样本和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工农互济、城乡共荣的新路子。

  我市现有833小城镇,有近1/3的人口生活在小城镇。一直以来,我市村镇建设的主要抓手是以市级中心镇建设为主导,经过多年的建设,多数中心镇初步具备区域小中心的规模和作用,适时与周边小城镇组合形成小城镇集群,既有利于中心镇做大做强,又有利于其他小城镇发展壮大。从我市小城镇现状来看,1个中心镇可带动周边5—10个小城镇的发展,形成1个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小城镇集群,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1个中心镇加若干个小城镇;二是2个及以上中心镇加若干小城镇;三是几个中心镇联合。通过上述几种发展模式,能充分发挥市级中心镇“以大带小”“以强扶弱”“强强联合”的功能,使中心镇与其他小城镇之间、中心镇之间、小城镇集群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关联、良性互动。

  城镇集群对区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和支撑作用,我市应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继续集中打造110个市级中心镇,示范带动周边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小城镇集群。一要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全市小城镇发展规划,首先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各具优势的小城镇集群。二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三要创新小城镇集群式发展的协调机制。随着小城镇集群式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于小城镇圈(群、带、连绵区)的区域协作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解决重庆市城镇集群式发展问题的最关键一点是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相互矛盾,急需通过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解决小城镇集群式发展中的统筹协调问题。统筹协调的问题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中已有显露,比如,长三角的区域合作起步较早,但一直没有一个高于省市一级的协调机构,缺乏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调机构。对此,我们西部应当吸取经验教训,从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创新,对于跨区(县)域的小城镇圈,应当以市级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参与,建立以编制制定小城镇圈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协调和决定解决重大问题为主要职责的常设或非常设协作组织。

  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一业为主的产业关联的小城镇集群

  区域经济中,产业相互关联是经济效率的重要体现,而这种关联往往以“主导产业加相关产业群”的模式出现。重庆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关联产业集群:一要统一规划和管理。要依据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生产力布局、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基础现状等因素,从长远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合理确定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和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集群总体规划,确立与本地情况相适应的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既要明确产业集群链条上各企业的合理分布,更要确立各项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规划,还应兼顾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情况,通盘考虑、全面运筹,要做好土地、交通、电讯、环保、文化、教育及工商的协调发展工作。二要提升城镇要素聚集功能。应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突出城镇的个性特征,合理确定城镇的产业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产业发展中培育城镇的要素聚集功能。三要提高小城镇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面对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小城镇集群企业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尽快完成技术升级,具备条件的药发展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应密切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联合引进国际一流的装备及技术,共同建立先进技术研究机构,或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联系,通过资金与技术合作方式研究先进技术、共同发展。

  突出以人为本,提升小城镇集群特色和保障功能

  当今,重庆小城镇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开放度不断提升,小城镇由过去的集镇型或工矿型旧城镇向集生产、生活、交通、人居、休闲、环境、生态、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城镇转变。为此,一要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加强建设小城镇“561工程”项目,加快建成“五个一”:即1个综合性市民广场、1条绕城公路(过境道路改道)、1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1个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六个有”:有1个镇级卫生服务体系、1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1所福利院或敬老院、1个品牌连锁超市、1个农产品交易市场、1个汽车客运站;完成1条特色商业街建设。二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整合城边村、建设中心村、培育特色村、搬迁不宜居村的要求,有序推进农村新村建设,实现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和均等化。三要注重彰显个性。各小城镇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彰显独立个性,突出特色多元化,在规模上做到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在特色上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居则居、宜游则游,打造出一批在产业、建筑、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四要大力传承巴渝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保护,切实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加强对园林、古树名木以及特、稀物种的保护,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村镇生态环境。

  以政府为主导,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相结合的动力结构

  重庆小城镇发展的三种推动力量是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小城镇建设。一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切实增强小城镇的自我发展能力。如乡镇通过改造小城镇范围内的危旧房、空心房,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或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项目;对在小城镇范围内足额收取的市政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卫生服务费、占道经营费和固定摊点租赁费,除按国家规定上缴的部分外,全部返还小城镇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维护建设。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结合实际,拓宽小城建投融资渠道,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筹措建设资金,大力推行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加大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改革力度,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灵活的形式成立市政管理公司,承包小城镇的设施维护、环卫清扫、垃圾运输、污染治理等任务,实现“以小城镇养小城镇、以小城镇建小城镇”的建设良性循环。三是搭建融资平台。在政策允许下,政府鼓励、支持小城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筹措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发展。

  以生态效益为前提,走绿色低碳小城镇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发展,就是要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环境友好产业和循环经济,降低能耗和物耗,实现节能减排,保护和恢复清洁的空气、水和土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加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统筹,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小城镇建设与环境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加快小城镇给排水、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地区水资源保护。二是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替代资源,发展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促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建设高效节能、绿色低碳、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加快材料与制造技术绿色化、低碳化和智能化,促进制造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全面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垃圾分类和废弃物清洁处理、可再生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作者系重庆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重庆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教授)